春看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2。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3。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4。
【注解】: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lǐng)。
2、感時句:因感嘆時勢,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發(fā)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叫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zhàn)火頻連,已經(jīng)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
頭發(fā)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春看(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鐵路運輸 上海空運,最擅長古體詩和律詩。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表現(xiàn)了詩人愛國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春看:春天所看之所見。國破:指安史亂軍攻下唐都長安。驚心:心神為之震撼。烽火:戰(zhàn)爭中的警報信號。家書:家信。白頭:頭上白發(fā)。渾:簡直。不勝: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來束發(fā)或作裝飾。
【全詩串講】國都殘破,山河依舊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樹長草深。感傷時勢,花兒也都落淚;悵恨別離,鳥兒也會驚心。春來三月,戰(zhàn)火仍然未中斷;消息阻隔,家信價值萬金。發(fā)愁搔頭,白發(fā)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難別緊?!狙酝庵狻抗?56年六月叛軍攻下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只身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俘獲,帶到長安,但因官職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寫下此詩。春看所見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國破家離,都城殘敗、遍地亂草、樹木空自凄青。首聯(lián)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詩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非凡。次聯(lián)進一步把感時恨別而墮淚驚心的感情寄托于本來是喜心悅目的花鳥身上,更顯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強烈。戰(zhàn)爭連續(xù)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中斷盡,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書抵萬金”極易引起讀者共叫,宜其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至今。心中愁悶便頻頻搔首,乃至發(fā)落稀疏、新發(fā)短淺,連簪子都幾乎要別不住了,足見憂愁之深長不中斷。且于家國之恨外,又見白發(fā)衰落、老之將至,更增一層垂暮之哀。杜甫留下的詩作中,為后人推崇、傳誦的有很多是感時傷亂的作品,特別是那些表現(xiàn)作者仁愛之心和真摯之情的名篇。仁愛與真情永遠是產(chǎn)生優(yōu)秀詩歌的源泉,也是歷史用以造就圣賢和明哲的兩大元素。
春看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春看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lián)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yīng)首聯(lián)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yīng)頸聯(lián)思家之憂,國際物流,尾聯(lián)則夸大憂思之深導(dǎo)致發(fā)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
古詩講解:
《春看》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叫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原文:
《春看》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原文:
春看唐代: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叫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叫而怨恨;再寫戰(zhàn)事持續(xù)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朽邁,環(huán)環(huán)相生、層層遞進,創(chuàng)造了一個能夠引發(fā)人們共叫、深思的境界。表現(xiàn)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天生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看,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nèi)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擴展資料:創(chuàng)作背景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jié)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眾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存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代有杜甫草堂紀念。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看
春看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郁悲壯、動慨千古的內(nèi)在原因。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看安寧、向往幸福的愿看
春看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國破山河在:言山河依舊,而人事已非,國家殘破。春到京城,而宮苑和民宅卻荒涼不堪,雜草叢生。
2.這兩句有兩種解說:一說是詩人因感傷時勢,牽掛親人,所以見花開而落淚(或謂淚濺于花),聞鳥叫也感到心驚。另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
3.連三月:是說戰(zhàn)爭從往年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兩個春天過往了。抵萬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4.渾欲:簡直要。不勝簪:頭發(fā)少得連發(fā)簪也插不住了。
這首詩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時仍陷于安史叛軍占據(jù)的長安,詩人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不禁觸景生情,發(fā)出深重的感慨與憂傷。首二句從大處著眼,是悲壯之筆;次二句從小處落筆,言見花開而落淚,聞鳥叫而驚心。沈得潛留意到這兩句詩是"樂處皆可悲"(《唐詩別裁》)的對比式寫法。五六句寫憂國憂家之愁,七八句寫愁之深切。全詩情景交融,憂國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五、六兩句,因道出人類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的精神現(xiàn)象,遂成廣為傳誦之名句。司馬光曾提倡寫詩"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說"晚世詩人唯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并舉此詩為例(見《溫公續(xù)詩話》)。又《唐詩分類準繩》云:"子美此詩,幽情邃思,感時傷事,意在言外。"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凄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fā)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了愛國之情。
對國破家亡的憤恨,對戰(zhàn)火中蒼生的悲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lián)運 |